陆江|葡萄酒在线

上个月我去安徽宿州,应邀作为评委参加CFWA中国果酒大奖赛的评审工作。收获颇丰,简单写了一些感想,希望有更多朋友来一起关注果酒领域。

这次作为第四届CFWA中国果酒大奖赛评委的经历,对我来说,是打开了一个新的世界。

葡萄酒是世界第一大果酒,葡萄酒类赛事比比皆是,而CFWA中国果酒大奖赛是以其它水果酒类为主,葡萄酒类是配角,在这领域是国内唯一的赛事。

 

2000年左右因为学法语,第一次接触到葡萄以外的果酒,法国诺曼底的苹果酒,我很喜欢,甚至一度作为我的网名。几年后是黑龙江的蓝莓酒,生产商找我交流葡萄酒的市场状况,看是否能有借鉴之处。后来零星接触过芒果、覆盆子,杏,梅子等果酒,但都是浅尝辄止的阶段。

我虽然是资深葡萄酒从业者,不过我酷爱各类水果,每到一个地方都会去尝当地的特色,这些年出差少了,但通过电商也没少试全国各地不同季节的水果。有机会试到不同水果做成的果酒,是我蛮期待的经历。

我是多个国际葡萄酒赛事的评委,但作为果酒大赛评委,这是第一次。所以这次大赛是我的学习之旅,是让我能相对综合地感受国内果酒领域发展现状的难得机会。

这次的收获主要是几方面:

首先,本届CFWA中国果酒大奖赛,举办地是安徽宿州,是著名的砀山酥梨的核心产区。我第一次走访了砀山酥梨果园,直观简要地了解了砀山酥梨的种植、规模、风土影响、酥梨的挑选、梨酒的酿制蒸馏和培养等。感谢本届大赛承办的东道主汉棠酥梨酒(安徽砀梨酒业)的周到细致安排。

 

其次,因为国内的果酒行业相对白酒来说规模极小,尤其第一大果酒葡萄酒又自成一系,所以葡萄酒外的果酒,产业规模小到几乎被统计数据忽略不计,没有存在感。但果酒产业生态增值联盟和CFWA中国果酒大奖赛,成了散落在全国各地水果产区的果酒企业的交流平台。通过和部分联盟成员和评委们的交流,我了解到,果酒产业从生产到销售,起步很多是借鉴了葡萄酒行业的技术和市场理念,同时随着发展,一些企业已经探索出符合自己特色的工艺和市场。

市场上还有一些相对边缘化的或是区域化的非果酒类小酒种也加入联盟和参加大赛。所以CFWA中国果酒大奖赛有了丰富的多样性和特色呈现,不少小而美的酒种,极大地拓宽了我的视野,惊喜不少。

希望未来我能成为桥梁,让我通过果酒大赛接触到更多有趣的酒种,到时候能分享传递给消费渠道和终端消费者。

然后,我作为评委,通过对大赛现有赛制和流程的深入了解,和评委们的交流,我学习了不同果酒的特点和评判标准,同时根据我十多年国际葡萄酒赛事评委的经验,以及20年精品葡萄酒收藏顾问(终端消费者角度)的市场反馈积累,也为赛事提出了,评委培训、评判环节和评判标准优化的建议。

最后,特别要提一下,在赛事期间,我和大赛组委会成员、各位评委、生产商、包装、瓶塞等合作伙伴,都有较深入的探讨和交流,大家都很真诚、平等和愿意分享知识、技术和观点,受益匪浅。我很喜欢这种交流氛围。

再次感谢组委会的邀请,期待通过大家一起努力,来推动中国果酒行业的抱团发展。

陆江(Maxime LU)

资深精品葡萄酒收藏顾问和买手,曾为Decanter亚洲葡萄酒大赛,布鲁塞尔国际葡萄酒大奖赛,意大利南部葡萄酒大赛(Puglia)、葡萄牙葡萄酒挑战大赛(Lisboa)等多个国际国内葡萄酒大赛评委;曾为黑珍珠等美食餐厅榜单评委;美食美酒旅游类撰稿人,《葡萄酒在线》主编、曾为《Decanter中文版》、Prowine中文网站等专业媒体平台撰稿人,走访了五大洲16个酒类主力产区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