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注:大家都知道澳大利亚葡萄酒是以市场为导向的,一向最关心爱护消费者。澳大利亚葡萄酒在中国本已有了良好的群众基础,现随着自由贸易协定的签署,中国消费者对于澳大利亚葡萄酒的兴趣理论上将更加浓厚,而澳大利亚酒商也正在摩拳擦掌的想把服务做到极致,从众多的市场推广活动到最新研制的中国版本的香气字典,我们终于不用再听到黑醋栗、接骨木花时心虚的煞有介事的点头了,未来可期待听到梅花、桂花了,说不定还有烤大肠和六必居的腌菜。。。开个玩笑。Rathbone Wine Group是拥有国际声誉的葡萄酒集团,旗下拥有众多我们熟悉的酒庄。今天特意为大家编译了这篇文章,是想让大家了解一下澳大利亚酒商对于中国市场的态度和发展策略,知己知彼,总是没错的。还有很重要的一点,Rathbone讲的笑话让我笑了。

?编译:王智慧

管理着玛格丽特河的Yering Station(优伶酒庄), Mount Langi Ghiran(朗杰酒庄) 和Xanadu (仙乐都酒庄)的Darren Rathbone最近在一次访问中提到,中国人虽然热衷于光芒四射的大牌,但对澳洲精品葡萄酒的渴求和热情正在慢慢趋于冷静。不过根据澳大利亚官方数据,中国仍旧是增长最快的出口市场。

“有越来越多每天都要喝两杯的人,他们对于葡萄酒的兴趣浓厚。尤其那些有过海外教育或者工作背景的人,养成了西方式的餐酒搭配习惯。”他说,“数年来我们对于中国始终有这样的期望,葡萄酒市场会变的繁荣而充满生机。现在它正趋于稳定,我们其实已经有了坚实的市场基础,并将在此之上打造我们的品牌。”

10 (2)

“红葡萄酒,尤其是优质红葡萄酒的信徒在增加。一线城市的消费者更多的会看一款澳洲酒背后的酒庄和历史,以及关注酒本身的品质而不是单单冲着一个每个人都知道的牌子。”他说。

Rathbone同时也谈到了中国消费者对于西方做品酒笔记时来描述的香气的方式非常不习惯一事——这是澳大利亚葡萄及葡萄酒局(The Australian Grape and Wine Authority)正在努力攻克的项目,他们正在做一个新的双语的香气字典,每一项都会采用用中国人熟悉的比如水果和鲜花的气味。

中国食物的色、香、味和质地都是非常复杂的,我们需要了解如何让葡萄酒能够以接地气的语言被描述出来。饮食文化是一个整体,你无论如何说你的酒好喝,但你的描述不能让饮用者理解,这等于白说。

3

“有个有趣的事儿我听说的,我希望这是真的,说著名的澳大利亚酒评家Jeremy Oliver几年前来到中国做一个葡萄酒的演讲,听众很多。他讲这个酒品尝起来是黑莓(Blackberry)的味道,听众们频频点头,直到终于有人鼓起勇气举手发问,’一款酒怎么能喝起来像手机呢?!’”

Rathbone表示对于澳大利亚葡萄酒在中国未来进一步的发展充满信心,尤其是对于二三线城市市场的开发,以及中国人著名饮酒习惯“干杯”的逐渐改变。

“干杯的场景已经在慢慢减少。我们在上海、北京之外的城市也能看到对澳大利亚葡萄酒感兴趣、想要了解更多的爱好者,而不仅是为了一个虚有的噱头。”

原文出处:www.thedrinkbusines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