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译:王智慧 | 葡萄酒在线
眼看春节就要到了,人在江湖不由己,想必大家又免不了酒桌上几场恶战。不敬我酒是看不起我,敬酒不喝是没把我当朋友,喝了没吐不是自己人,文敬武敬互敬回敬。。。哎呀想想就很可怕呢。
所以,那些喜欢敬酒劝酒的人,他们到底为什么要这么对我们呢?这里明确一点,劝酒可并不只是中国独有的酒桌文化。在美国、墨西哥、秘鲁、新西兰、日本、芬兰甚至非洲,都有相关于此的研究。在不同的国家、社会和文化里,都有着异曲同工的饮酒界潜规则。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看看一位澳大利亚学者,科廷大学国家药物研究所教授和主任Simon Lenton有关于此的研究报告:
朋友喝的越多,你就喝的越多
维多利亚州的研究人员提出一个词叫 “social drinkers”,就是社交饮酒者,一周至少一次会在家里以外的社交场合喝酒的,就叫做“social drinkers”,他们显然是比“非社交饮酒者”更容易遇到“被劝酒”的苦恼的人。
而在往上一个级别叫“高风险的饮酒者”(risky drinkers),定义为每周至少会有一次喝下6个标准饮酒单位(注:1标准饮酒单位含10克纯酒精)的人。可是谁也不会天天一个人跑到酒吧里头喝闷酒啊,所以这些人一定会经常发现,咦为什么我身边有一大票酒量这么好,这么爱喝酒的的小伙伴。这是个滚雪球模式,喝酒越多,就越容易交酒量好的朋友,这样的朋友交的越多,你就喝的越多。
交朋友对喝酒影响可大了。大多数有关社会和同伴对喝酒的影响的研究都是针对于青少年和大学生的,这是因为当我们还是青少年时,同伴对我们的影响力是最强的。青少年会更在乎别人对他的看法,更渴望被认可,更冲动,喝起酒来更容易不要命。
而从14岁开始,个体的独立意识在增强,团体和同伴施加于自身的影响力在减弱——虽然一些研究表明,还是有一些人,从18岁到30,都一样不擅长站在同伴面前干干脆脆的说,“我不要”。
“小王啊你也来喝一杯嘛”这样叫直接劝酒。“我干了,你随意啊”这种是以退为进的做法,是间接的对同伴施加压力去劝酒。当每个人都干了,人类自然的从众心理让他们觉得这种喝酒方式才是“正常的”,我不应该表现的不正常。
圈里有圈儿里的规矩
在没有什么利益因素牵扯在里面的前提下,总有这些个朋友喜欢劝酒,看你喝下去他们就开心,关于到底为什么他们一定要这么做很难找到一个精准的答案。一般来说则是基于社会心理学和社会学中的从众心态和群体思维。
人是不能脱离社会单独存在的群居的动物。从进化的角度来看,人类从还是刚开始学会直立行走的半猴子开始的时候,就已经学会了组成一个团体来狩猎,收集食物,保护彼此,生存下去。想以一个团体的形式生存,就必须要遵守群体规范,避免不守规矩的行为,才能增强一个团体的凝聚力。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爱喝酒的就喜欢和爱喝酒的凑一起,没事走起喝一场拍几十个空酒瓶照发朋友圈吓人。如果你想跟这些人一起玩,想加入他们,肯定少喝不了。这听起来也似乎公平,你想加入我们,就得按我们的规矩来。对于某个特定的圈子来说,个人的喝酒习惯会大大受到或明确或含蓄的圈子规矩影响。
那么相反的,如果我们和另一群人在一起,这些人都不在社交场合喝酒,就你一个人想喝的时候,你被摆到了一个违背群体规范的位置,你要考虑到喝酒这个事儿不被集体所接受的话,你也许就喝不起来了。
这个意思是说,想要戒酒,必须先想办法把身边的小伙伴的酒都给戒了。不然的话,即使他们清醒的时候会支持你,几杯酒下肚,他们就会不开心起来,这么不合群不懂事,灌丫的!
💡Tips:当被劝酒又实在不想喝时,我们该怎么办:
1. 如果你不想喝,拒绝递过来的酒杯时,你的朋友很可能会表现的很不满,甚至会说些不中听的,比如:你咋这么怂,你这个人不行啊,你这人不敞亮啊!恩,他们不一定是在贬低你,很可能只是把自己从不喝酒这种行为带给他们的不安全感中释放出来。
2. 该找的借口还是得找,就算对方能体谅你,你也得给对方个台阶下啊。开车是个不错的好理由但最近万恶的土豪们总会主动帮你叫代驾。也可以说说身体不好,正在调理身体每天喝药不能喝酒,或者说正在努力怀鸡宝宝,请拿出勇夺奥斯卡的敬业精神,对着镜子多练几次,态度要诚恳,眼神要真诚。
3. 意志要坚定,说不喝就不喝,不能忽悠你两句就被说动了。没有就这一次这回事儿,一夕破功意味着前功尽弃。
4. 想想你的朋友圈里有谁是能跟你站到统一战线的,考虑与他结为盟友,提前共商对策,互相鼓励支撑,共同对抗这个酒鬼横行的世界!
5. 碰到酒局里头打圈的,要么完全不参与。要么用楚楚可怜温柔似水的眼神软化他们跟你喝杯果汁吧。
6. 如果真的太烦了就站起来走,爱谁谁。不必介意,如果是真正的好朋友,他就不会强迫你做你不愿意的事。
原文出自:http://theconversation.com
原文作者:Simon Lenton
微信号:WINECLOS
美食 | 美酒 | 旅游| 八卦| 分享,欢迎关注我们